在国务院攻坚克难
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张建魁 李静涛
5年前,李克强以新任副总理的身份出现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德新社记者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政治生活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后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您是否可以简要地谈一谈您的政治理念和信念?”照惯例,换届年的记者招待会,副总理只出席、不作答,对这个“违规”的问题,李克强报以微笑。境外记者的“着急提问”,正说明人们对这位年富力强的领导者充满了期待。事实上,当外界还在猜测李克强给人们留下“什么样的最初印象”时,他已经在处理国家遇到的一个重大挑战了。
首战“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犹如海啸一般,迅速波及全球,中国也不例外。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速跌至6.4%,其中10月份的财政收入竟然出现了负增长。此前,中国刚刚经历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全球经济衰退和国内自然灾害交织在一起,考验着决策层。履新不久的李克强站到了对付金融风暴的前排。
经济学博士李克强迅速对形势做出判断,他加大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同时审慎地把赤字率控制在3%的安全线以内。中国因此避免了欧美直到现在还未完全摆脱的债务危机和“财政悬崖”。另一方面,李克强娴熟地运用了经济学上“化危机为机遇”的技巧,借抵御金融危机的机会,着手扩大内需,组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在此期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达3000多万套,5年来,有将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也成为中国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至今,回想起2008年底那段经济形势异常艰难的时期,财政部一位官员依然感喟:“没有相当的魄力和技巧,这些问题真的难以解决。”
领衔“十二五”规划的不二人选
2009年初,李克强受命具体负责“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作。
“十二五”规划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不仅包括总体规划纲要,还有近百个专项规划,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负责这项工作需要有强大的统筹组织协调能力,更需要深厚的经济学学识和实际操盘能力。李克强长期主政农业、工业大省,到中央工作后,又分管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作,对中国的国情谙熟于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了然于胸。因此,他被外界称为领衔“十二五”规划的不二人选。
据一位参与规划编制过程的官员透露,李克强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多次到各地及各部门考察调研,广泛听取地方、专家、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并组织力量对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总体思路、城镇化发展路径模式、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同年11月14日,新华社刊发李克强的署名文章——《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中专门就“十二五”规划建议进行了深入阐述。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标志着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份备受国人期待、广受世界关注的“十二五”规划终于面世。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称:“‘十二五’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的计划,如果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
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历届中国总理的案头,都有复杂的困难和挑战。李克强的前任温家宝,曾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志;李克强的再前任朱镕基,更是以“地雷阵”形容当届政府面临的形势。
作为上届政府中的重要一员,李克强已经历过一轮“考验”。2008年两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四大难题”: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犹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需要加强。作为新上任的常务副总理,李克强没有回避这些难题。“牵牛要牵牛鼻子”,他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到了第一位,比如医疗改革问题、物价上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和社保养老问题等。
生老病死作为人生“四苦”,无一例外和医疗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幸福与否。医改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问题丛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医疗保障系统遗忘;“以药养医”恶化了医患关系;医药领域贪污腐败严重。“生不起,病不起”成了人们辛酸的调侃。2008年底,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2010年,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覆盖全国。长期以来缺少医疗保障的农民,成了医改最早的受惠者。8亿农民不敢生病、因病返贫的现象成了历史。美国《侨报》认为,这是中国在新世纪以来的官方重大公共政策,也是“最为重要、最为艰难、最为谨慎、最为开放”的一次。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评价:“中国医改仅用了短短3年,取得的成效之巨大令人难以置信……必须承认,中国在医改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另一个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多年来,这是一个涉及众多部门的复杂“顽疾”。2008年9月,“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引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信任危机。2009年4月,“毒餐具”再现餐桌,引起社会对整个仿瓷餐具行业潜规则的关注……2010年2月初,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李克强亲任委员会主任。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就对制造和销售“问题奶粉”等违法犯罪案件放出“狠话”,要求彻底追查,对“问题奶粉”要全部销毁,对不法分子要予以严惩。此后,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出现苗头就打,及时处理了一连串重大案件。在上届政府最后一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新总理亮相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法国记者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尖锐提问,李克强肃然回答:“这可是个天大的事。”
“硬骨头”难题面前,李克强表现出来的是勇气和胆略,是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储备,境外媒体因此称他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主持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今年两会期间,备受各界关注的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对外披露,这被称为近十几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历来被认为是最有难度的,因为要让政府“自己割自己的肉”,常会遇到各种阻力。
此次改革的最高层主持者就是李克强,他也一直被外界称为“实施机构改革的先锋”。2008年两会后,第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启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3月23日,在第九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李克强为机构改革“喊话”: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将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那一轮的调整牵涉15个机构,其结果是,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28个减为27个,其中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建设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等被撤销,重组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
今年2月,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李克强在会上就该方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个改革方案。
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是: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不再保留铁道部;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
“将心比心”体恤民情
一路走来,李克强的亲民情怀也成为媒体的“聚焦点”。
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相信人们都记得这样的情景:“5·12”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是第一个冒着余震危险,从震后滚石阵中穿行进入北川县城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四川安县看望灾民和检查救灾情况时,李克强正要上车,突然听到有人在呼喊。他回头一看,见一群老百姓不顾当地干部的阻拦冲过来,他立即下令不要阻止,并走上前与大家握手。一位抱孩子的中年妇女哭着对李克强说,他们是从外乡镇逃到这儿的,因为不是本地人,所以得不到帐篷和救灾粮,而且孩子生病了,但救灾药中没有适合孩子吃的。李克强立即要求省里县里陪同的干部,不管本乡还是外乡来的群众,都要同样安排,同等待遇。他还亲自察看了路边一处医药救助点,要求医生马上给孩子治病。
2010年7月,在山东考察途中,李克强走进稻田,向正在插秧的农民关切询问雨灾程度和育秧等情况。11月,在天津考察时,他登上8米高的扶梯,走进粮食储备库,察看储备情况,还抓起稻米放入嘴中轻轻咀嚼,判断粮食品质。去年岁末,李克强冒雪探访湖北恩施龙凤镇青堡村,踩着泥泞的山道攀上一个坡,用手抓了一把泥巴捏捏。“抓土看地,这个很农民的动作,和我们一样。”一位村民说。
“你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当过农民,懂得你们的辛劳。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给你们打工。”2013年春节前夕,李克强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来到包头火车站,看望返乡农民工,对他们说了这番话。“将心比心”的关怀,不仅温暖了旅途中的农民工,也引来了社会舆论的热议和赞许。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体恤民情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万事民为先”也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
外交舞台上的“李旋风”
作为常务副总理,李克强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工作上,外出访问并不太多。但为数不多的几次国际“亮相”,他都充分展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所具有的外交智慧和魅力,在当地刮起一阵“李旋风”,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早在团中央工作时,李克强就分管外事工作,再加上他英语娴熟、性情谦和,在外交场合很容易散发出一种亲和力。2010年1月,李克强访问瑞士,并出席了在那里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1月28日,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了特别致辞。之前,在几位欧洲国家的总统和领导人演讲时,听众不足一半,而等到李克强演讲时,会场立刻爆满,甚至连走廊里都站满了人。在致辞中,李克强介绍了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并对世界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强调“以合作的精神共谋发展,以包容的态度共创未来”,受到了世界媒体的热议。《福布斯》杂志网站文章称:“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做了一个关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完美总结。”《纽约时报》的报道则对李克强本人大加赞赏,认为李克强自信地走上演讲台,微笑着向台下招手,致辞既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也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外交工作需要柔性,更要攻坚克难。李克强在这方面也毫不含糊。2011年,朝鲜半岛局势微妙。为了缓和局势,那年10月,李克强率团出访朝鲜、韩国。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连访朝韩两国,也是对李克强外交能力的重大考验。
在朝鲜,李克强会见了金正日,还参观了学校和农场。转过身来,李克强又奔赴韩国。韩国总统李明博的高规格接见,经济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李克强刚从与韩国关系紧张的朝鲜而来。韩国《首尔新闻》认为,李克强在短短一周内接连会见朝韩首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调停”作用。
2012年12月,《福布斯》杂志公布“2012福布斯全球权势人物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以第十三名的位次,首次登上该榜单。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说,“领导人的形象对于一个国家影响力的作用是巨大的”,而李克强正是用自己在外交舞台上表现出的形象和能力,很好地在世界上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